〔曲风〕視覺系搖滾的起源與變遷(二) [转载]

視覺系搖滾,就字面上看來就可以知道,分類的起源是從造型的殊異性而形成的。就如同

由西方傳入的搖滾樂本身,各種不同搖滾樂團所秉持的造型理念也同時在日本樂團的身上

萌發。如果有機會看到X JAPAN出道之前的打扮,任誰都不會否認美國著名的老搖滾

樂團KISS在他們身上所起的作用。同樣延續KISS型的打扮,另一個著名的日本搖滾

樂團「聖飢魔II」,直到現在都還保留著用白粉塗滿整張臉的作風。

另一八○年代末期出道的視覺系名團BUCK-TICK,歐洲風的新羅曼樂派影響在他們

身上也明顯的呈現。

之後,就如同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在日本生根而開花結果一般,各種不同的西方搖滾樂團的

造型也被景仰他們的日本樂團所收納、轉化,而形成現在所見到的視覺系風潮。


但是為什麼日本會形成這樣一個有著包羅萬象造型風格、卻被歸類成一個派別的搖滾風潮,

跟日本本身的文化有極大的關係。日本是一個出版業非常興盛的國家,各種雜誌分門別類、

包羅萬象。

每一本雜誌都必須建立起個別的風格才能生存,在泡沫經濟的影響之下,出版界呈現了

百花齊放的狀態。漸漸地,專門以報導搖滾樂團為主的雜誌也產生了分化,既然有以特異

打扮來吸引注意力、表達異於一般音樂工作者的理念的樂團,也就產生了專門以訪問和大量

的藝術照吸引讀者的搖滾雜誌。甚至有若干雜誌,是讓樂手擬定一個與音樂表達意念相關

的主題,以攝影藝術創作的心態來完成照片發表。也曾經有著名的樂手與兩家雜誌社合作,

讓同一張臉部大特寫的照片的左右兩半,各成為兩本不同雜誌的封面,在同一時期出現在

書店裡。

在這種媒體宣傳與樂手表現的交互作用之中,把音樂和造型的理念同時呈現在大眾的面前,

這才是視覺系搖滾真正的精髓所在,而不是如一般人誤會成“視覺系”這三個字,就是

打扮的美美的、或化妝的像人妖的代名詞。


除了樂手本身在造型上的包裝之外,專輯封面、內頁照片和音樂錄影帶,也都是視覺系

搖滾樂團輔助表現音樂理念的重要媒介。

在CD的封套包裝上,都盡極所能的別出心裁,用『初回盤』(第一批發行特殊包裝的CD)

的手法吸引買氣。在錄影帶的拍攝方面,不同於一般偶像甜美柔和的色調與取景,

許多搖滾樂團都用了許多不同的表現手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影像世界。

像集官能與晦澀於一身的BUCK-TICK,以自然為架構發展的

L‘Arc~en~Ciel(彩虹)、充滿黑暗與慾望的黑夢、

承載著鮮血淋漓的殺氣與無盡憂傷的X,都有許多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影像作品。

有敘事性、看起來像電影般的,也有意識流、以前衛藝術手法表現的﹔有充滿著

柔焦鏡頭的甜美影像,也有完全黑白反差的刺目對比。

他們不但在音樂錄影帶和演唱會中盡極所能的以影像展現自己的理念,連上電視打歌,

節目中都有相應的背景配合他們的演出。當然,演唱會的服裝、佈景與燈光,

更是營造自我視覺焦點之重要關鍵所在。

在早期的樂團殺出一條血路、豎立起無數的典範之後,後進的樂團自然而然的把這些都當成

理所當然應該表現的內容。


視覺系搖滾樂團的造型,並不單純只有受西方的影響,也可以看到若干日本文化顯現在其中,

某些樂手近乎歌舞伎般的化妝風格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另外,在八○年代末期出道的

樂團,也明顯的影響到日本的漫畫人物造型,而後漫畫又反回來影響到九○年代末期

出道的樂團。

早期的漫畫家們只是把自己喜愛的樂手轉化成漫畫中的人物來塑造,但是現在不但可以看到

少年漫畫周刊中連載樂團出道的真實故事,也常在女性專門漫畫小說雜誌看到視覺系搖滾

樂手與漫畫家的對談訪問,更有甚者,是已經有專門畫視覺系搖滾樂手的漫畫期刊出現,

樂迷們以樂團團員為對象所發表的同人創作,更是不計其數。近兩年新出道的視覺系樂團,

有許多都從漫畫中擷取靈感,將自己打扮成原本只有在漫畫中才看的到的華麗裝扮,也有真

的以本人的形象參與卡通角色設定的例子。像這樣大量與次文化交錯的例子,也是日本視

覺系搖滾樂團一大特色。


漫畫的影響,也連帶的影響到寫真集的出版。視覺系搖滾樂團的寫真集,本來就以概念性

突顯視覺傳達意念,近幾年來更有發展成『真人扮演的故事書』的傾向。

但是這些發展,也雙方面的影響到樂迷和樂手本身。

因為有些樂迷是純粹被『視覺』所吸引,而不是因為音樂表現﹔也有些樂團致力於造型

的表現,而令人感到他們的音樂並沒有相應的水準。所以,若干有自覺的視覺系搖滾樂團,

也逐漸踏上反璞歸真的型態,希望聽眾能夠專心注意他們的音樂本質,而不是單純被

造型與外表所迷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